《靈魂只能獨行》一書已經買了有一年之久,散文隨筆的形式還是很能夠看出一位筆者的生活世界還有精神境界的,從生活瑣事中觀看這個世界和社會,以觀察精神的行動。當思想長期處于懶惰的休眠狀態,實際肉體的軀殼也就像報廢的機甲裝備,沒有精神的驅動,無法戰勝任何現在的困難和未來那些始料不及的驚濤駭浪。
這其中周國平先生的教育觀點我一直記憶深刻,“教育就是讓孩子無目的地生長,只是生長”,“孩子不是沒有長大的成人”。人生中有沒有一樣習慣,一個信念,一個原則,一條底線是無法撼動的,少年之時如果能夠擁有這樣一種東西,那是幸運的,有抑制,也有放肆,在成長的過程用,行動是不是能夠跟得上思想,精神和靈魂呢。結果會告訴你答案。
這本隨筆還主要記錄了周國平先生閱讀圣經等宗教類書籍所做的思考與總結。靈魂一詞來源于宗教信仰總結出的精神代表,其寄居在肉體中,卻又獨立自由。
但是凡塵俗世中,大多數人們的靈魂都被肉體束縛著,人類一切的痛苦煩惱其實都是靈魂在肉體中的掙扎和反抗的結果。當一個人的內在與在外不和諧統一的時候,就是你的靈魂在努力掙脫的過程,而大多數人又在掙脫過后屈服,所以痛苦循環往復,所以人們說只有掙脫靈魂的枷鎖才能能夠獲得重生。
倒是有那么多的人認為死掉就是解脫了,那又是一種消極并且荒謬的意識。靈魂被強制獲得所謂的自由,也是一種痛苦,將繼續無所建樹迷茫地漂泊,不能夠安然,也沒有所謂的自由。
究竟如何才能將靈魂安放,就是我們應該能夠做到任何情境下都能安然自得,“適”和“變”才是最好的“安”,也就能擁有在任意規則內徜徉的自由。不要想著真的把靈魂安放某處,這才是禁錮。接納掙扎、接納迷茫、接納多樣的選擇,人生賦予的權利通通嘗個遍,那才是自由的滋味。
本文由 焦彤 原創發布于爸媽在線。未經許可,禁止轉載。